4月4日清明节,人工智能学院团总支书记张赛举老师带领学院30余名师生赴温州翠微山烈士陵园开展“清明祭忠魂,传承英雄志”主题教育活动。本次活动通过沉浸式教育形式,引导青年学子铭记历史、传承精神,厚植家国情怀。

红色课堂:移动的思政教育
清晨,师生们乘坐大巴从瓯江口校区出发前往翠微山烈士陵园。途中,学院两位退役士兵大学生余雅各和胡启涵以"迷彩青春”为主题,分享了他们在部队生活的点滴,余雅各讲述了他在高原边防部队服役时,在高原成边顶着要下20度严寒坚持训练的故事,胡启涵讲述他在武警部队服役时用青春和热血写就抗洪救灾的壮美诗篇,这些真实经历让在场同学深刻体会到"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的深刻含义。

历史回响: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抵达烈士陵园后,在庄严肃穆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张老师充当讲解员,向同学们讲述了温州地区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从1924年中共温州独立支部的建立,到浙南游击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从刘英同志“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的铮铮誓言,到郑明德烈士17岁英勇就义的壮烈场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同学们神情凝重,不时记录着感人细节。

仪式教育:以行动致敬英烈
上午10时,祭奠仪式正式开始。由五名退役大学生组成的国旗护卫队迈着整齐的步伐引领队伍。师生们依次向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鲜花。退役大学生行军礼,其他师生行三鞠躬礼。这一静默的仪式中,挺拔的军礼与深沉的鞠躬形成强烈视觉冲击,传递着跨越时空的敬意。


教育延伸: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本次活动是人工智能学院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老师表示: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是一次献花、一个敬礼,我们要让爱国主义教育走出课堂,用行动推动红色精神传播,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入脑入心的效果。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将先烈精神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动力,在人工智能领域勇攀高峰,以科技报国践行青春誓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