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信息快讯   >   正文

解码·科技成果转化:从成果到产品有多远

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24日 08:22  浏览:

山东理工大学新型发泡剂技术虽“卖出”高价,走向市场却仍难度不小

从成果到产品有多远(解码·科技成果转化)

这几天,山东理工大学教授毕玉遂正带着团队奔波于实验室和工厂之间,用他的话说,这个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虽然已经攻克了最难的关口,但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前段时间,补天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以5亿元的价格,获得毕玉遂团队研发的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20年专利独占许可使用权(美国、加拿大市场除外),创造了山东省专利独占许可使用费额度的最高纪录,额度之高在全国也很少见。

专利已经高价“卖出”,60多岁的毕教授怎么更忙了?和很多人的想象不同,一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最终产业化、大规模推广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需要迈过哪些坎,又有哪些雷区?

研发

新型发泡剂彻底淘汰氯氟烃,是重大创新和发明

说起聚氨酯发泡剂,可能大部分人都对这个满是化学味的专业称呼兴致缺缺,但如果说起氟利昂这个大气臭氧层杀手,恐怕很多人都闻之色变。其实,氟利昂作为一类化学物质的泛称,不只用于冰箱空调的制冷,聚氨酯工业也是重要的应用领域。

聚氨酯泡沫材料,也就是使用发泡剂后产生的产品,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沙发家具、枕头、玩具、服装和隔音内衬、冰箱、建筑物外墙保温、屋面防水保温一体化、冷库保温隔热、建筑板材、冷藏车、液化天然气长距离的管道输送等用的都是聚氨酯泡沫。而生产聚氨酯泡沫材料的重要原料就是发泡剂。

聚氨酯面世80年来,欧美先后研发出四代聚氨酯物理发泡剂。“从第一代的氟利昂到第四代LBA等,环保性相对变好,使用性能却越来越不理想,价格也变高。”毕玉遂说,第三代发泡剂的GWP(全球变暖潜势指数)仍然很高,按照欧美的计划,2019年以前将被禁止使用,第四代发泡剂依然含有氟氯元素, 本身还是氯氟烃物质,而且生产过程中无法避免卤化反应。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约定,2030年将在全世界范围内完全禁止使用氯氟烃类物质。

2003年,毕玉遂着手研发新型发泡剂,从一开始目标就很明确:研发新型发泡剂,就是要彻底淘汰氯氟烃,研究成果也要真正落地,实现产业化。

但创新谈何容易,毕玉遂团队通过十余年的努力,终于在2011年发明了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该发泡剂分子本身不含任何卤素元素(指氟、氯等卤族元素),生产过程也不涉及卤化反应,又能满足聚氨酯泡沫的性能要求,市场空间巨大。2016年5月,经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家组审查和国内外检索后确认: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是颠覆性的发明,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和技术发明。

落地

经过小试、中试等多个环节,产业化后还需市场推广

毕玉遂团队核心成员毕戈华介绍,一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中间包括了小试、中试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克服不同的技术难题。其中,小试指的是在实验室结果的基础上,将实验规模扩大,如5到10倍,进行验证。只有过了这一步,科研成果才算是有了产业化的前提条件。

2012年,毕玉遂团队小试成功。随后在朋友的引荐下,结识了淄博正华集团董事长侯永正。正华集团是一家生产有机过氧化物的高新技术企业,在这一领域已经做到同行业领先,公司的发展急需新的增长点。

观摩考察了毕玉遂的实验成果后,侯永正与毕玉遂一拍即合,投入资金支持团队进行产品的中试。中试是根据小试结果继续放大,当中试试验成功后,意味着科研成果的一只脚已经踏入产业化阶段。为此,正华集团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协助毕玉遂团队建设了3000吨中试装置,经过一年多的努力, 2013年2月通过了山东省科技厅的技术鉴定。

毕戈华介绍,对于化学实验,小范围和大范围的化学反应之间有很大差距,以热传导为例,小试中一个微不足道的误差,到了中试阶段,就会以几何倍数放大,甚至变得非常危险。中试阶段,团队和公司工程师之间需要反复协调沟通,不断微调投料比例,反复试验。

虽然对科研成果有信心,但对于企业来说,投资风险不可避免。正华集团综合办公室主任孟凡威介绍,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并不是公司投资的第一个高科技项目,此前公司曾经看好、投产过多个项目,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这种情况,即使最终成功,也可能早已错过了产业布局的战略机遇期。”孟凡威说。

毕戈华说,从中试开始,科研人员就开始面临完全不同的攻关课题。仅仅做出实验结果是不够的,还要综合考虑成本、产能、合格率、安全性等多种因素。因此,5亿元的专利费用中包含了毕玉遂团队后续的技术支持和科研服务,毕玉遂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即使成功产业化,新型聚氨酯化学发泡剂的市场推广依然要闯过不少难关。在毕玉遂看来,使用氟利昂作为发泡剂,一吨只需几千块钱,成本低性能好,因对环境的巨大破坏而被禁用,但国内仍有厂家在偷偷使用。第三代、第四代发泡剂存在价格高,使用不便等不足。他们的推广不仅是市场行为,更有政府和法规力量的推动。他建议,应利用我们目前所掌握的技术和专利优势,借助《蒙特利尔议定书》《巴黎协定》的约定,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保护

需进一步强化专利布局,在全球范围实现最大保护

其实早在2013年,正华集团和毕玉遂就已经决定将这项发明产业化,但2017年以前却一直藏着掖着。

“就怕核心技术泄密,十几年的心血付之东流。”毕玉遂说,我国聚氨酯产业的发展一直被国外公司牵着鼻子走,在他们设定的游戏规则中承受着畸高的价格成本。这项成果一旦为国外大公司破解,将陷入被动局面。

2013年中试成功后,正华集团和毕玉遂团队开始尝试产业化,但也都是悄悄进行,和下游企业合作开发产品、演示新型发泡剂效果,也都有专人在旁,防止泄密。为了更好地保护发明专利,毕玉遂申请了相关专利,但心里却并不踏实,“国外公司在逆向研发、专利布局方面的能力太强了,不得不防。”

2016年4月,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张宏副司长带队的调研组来到山东理工大学,就发现了不少知识产权保护上的问题。

“一是申请的专利数量不足,尤其是质量不高,保护范围小,举证难度大,维权困难。二是现有的专利布局很不完善,容易规避,对上下游产品技术都没有专利保护。专家建议,急需进一步强化专利布局,在保护主题方面进一步扩大;同时,应尽快申请PCT(专利合作协定,专利领域的一项国际合作条约)专利,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大保护。”淄博市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我们之前自己写的专利,全部加起来只有十几页,国家知识产权局工作组则写了上百页。”毕戈华说。

正是有了专利保护这颗定心丸,2017年2月,正华集团专门为该项目成立的补天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与山东理工大学正式签订了专利技术独占许可协议。下一步将投资6.7亿元,建设年产10万吨聚氨酯化学发泡剂项目。

对于毕玉遂来说,除了发泡剂,他的这项发明还涉及一大类新的化学物质和相关反应,基于这一发明的反应原理将衍生出数百种新物质、新产品、新技术的诞生,他希望,能在学校建立起一个国家级的研发平台,推动更多成果的转化。

责任编辑:hdn 最后编辑:2017年05月24日 08:22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府东路校区:温州市鹿城区府东路717号 瓯江口校区:温州市瓯江口产业集聚区雁云路301号

联系电话:0577-88332966 电子信箱:zjets@zjitc.edu.cn 书记信箱:sjxx@zjitc.edu.cn 院长信箱:yzxx@zjitc.edu.cn

学院纪委监督电话/邮箱:0577-88105228 / gmjw@zjitc.edu.cn 浙ICP备12044836号

Conn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