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浙江网5月21日电 近年来,我市汽车产业发展迅速,对温州经济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上周五,由温州日报主办、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温州汽车产业发展研讨会成功举行。来自我市汽车制造企业、汽摩配企业、行业协会、政府官员和学术学者们会聚一堂,共同探讨温州汽车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温州造车新征程指点迷津。
酸甜苦辣温州造车史
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温州曾有过辉煌的造车历史,拿到过许多个全国第一。
1970年12月,第一辆“温州牌”5吨载货汽车在温州试制成功。
“1971年7月,原温州冶金机械厂就造出了第一辆国产20吨自卸汽车,并专程驶抵北京向国庆献礼,这也使中国矿山第一次出现了国产大吨位矿用自卸车。”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钱守义在研讨会上深情地讲述了温州造车的历史。“随后,温州冶金机械厂又成功造出了50吨矿用自卸汽车、柴油罐车、洒水车、振动压路机、液压平地机、装载机等等,成果累累。”
在苍南、文成等地,不少人在七八十年代就开始在尝试改写整车制造的历史,他们收获成功和喜悦,也品尝了失败的苦涩。苍南的叶文贵,在80年代,花费了毕生积蓄成功研制了中国首辆混合动力轿车,但10多年过去了,那辆投入1200多万元的样车,至今仍“尘封”在叶文贵的老房子里。瑞安的王永清,他于2004年研制出集吃住行为一体的房车,车厢内有供水、供电、供气系统,装配了影视设备、冷暖空调、冰箱、微波炉、饮水机,配置了煤气灶、水池、折叠床和活动桌椅,以及卫浴设施,是一个集吃、住、行为一体的“流动宾馆”。但也因为种种原因,该房车没有得到大规模的生产。
激情澎湃民企勇造车
温州人的造车梦今天还在延续。
2005年7月,云顶与一汽正式签约,计划总投资8.8亿元,在瑞安建立专用汽车生产基地。根据协议,云顶控股80%,主要负责企业所需资金、土地、设备和厂房等;一汽控股20%,以提供汽车生产技术、工艺装备、品牌等入股。2006年12月29日,瑞安一汽云顶专用汽车有限公司正式下线了第一辆车。云顶集团副总于成龙指出,至今,他们已成功生产出各类专用汽车、底盘560辆,计划今年生产整车3000辆,2008年达到6000辆,2009年达到1万辆,2010年达到1.8万辆。目前,公司还斥资建设一条国内最先进的机动车安全运行综合性能检测线,该检测线全部由电脑控制,可同时检测三辆汽车,全车检测只需十几分钟。届时,汽车经过检测和路试后即可出厂上市。一汽云顶的崛起,为瑞安乃至温州的制造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使温州造车事业步入新的辉煌。
全市现有生产整车的企业已有多家,除云顶控股集团外,还有立峰和春风、幸福三家公司生产摩托车,中欧(国际集团)生产奔驰房车。目前,汽摩配行业已成为温州的主导产业之一,全市汽摩配总产值达319.7亿元,生产产品达4000多个系列八大类,预计至2010年温州汽摩配总产值将突破500亿元。
迎接机遇众人话前景
今天,中国汽车产业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民企造车前景可谓扑朔迷离。温州能否借助本地优势将之培育成支柱产业?汽摩配产业如何破解各种危机?
温州汽车工业学会副理事长林祖鑫认为,汽车制造业专业覆盖面大,技术含量很高,将之培育成温州的支柱产业,会给温州带来更强的竞争力。温州有灵活的机制、庞大的汽配队伍和一大批非常具有胆识的企业家们。但单枪匹马地去造车,难度很大,温州民企可以选择与知名企业的合作来取得进一步发展。
冠盛集团董事长周家儒结合自身的多个例子,提出可以运用国际资本,加大并购、重组等资本运作,来取得企业的跨越式发展。他同时认为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冠盛通过与国际接轨、调整产品结构、科技创新和多元经营,实现了产品档次、生产规模和企业实力的三个新突破。
市汽摩配协会周兴杞认为,土地的限制、原材料涨价、工资提高、人才缺乏等等,是目前温州汽车制造业和汽摩配业面临的瓶颈和制约,要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研发投入,提升研发能力和加快汽车电子技术方面实现突破。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实现人才战略上的突破,在这一方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可在培育适用人才和专才上作出更多的努力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