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龙湾区人民政府和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杭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和温州市教育局参与申报的“立足‘三特’优势,打造地校桥接跨域技转新模式”成功入选全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任务专项试点。
“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以推进试点建设为契机,激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内生动力,助力高水平建设创新温州。”浙工贸党委书记张志东表示。近年来,该校贯彻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工作重点,通过与温州湾新区管委会共建的温州湾新区产教联合体,与杭钢集团、吉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共建的全国金属新材料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载体,紧密与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大院名校合作,服务区域中小微企业,培养创新型、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取得累累硕果。

整合特色资源
打造“技转服务+技转配套”支持体系
高校成果通常以推介会等形式从供给侧向需求侧提供,但异地高校对温州产业并不了解,我们该如何打通实验室到车间这一段路?浙工贸的做法是:通过打造技转中心实现精准驱动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
去年11月初,北京科技大学(温州)技术转移中心共建项目在全省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签约,并开始运转。该中心由温州湾新区管委会、龙湾区人民政府与北京科技大学、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共建,中心职能包括关键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科创平台建设、科技政策咨询和科创企业孵化。
中心运转后,北京科技大学研究员李金许的“抗氢脆紧固件用钢的研发”、研究员王哲的“热镀锌渣减量化及自动清渣技术与装备”、博士后童志的“抗氢脆抽油杆钢研发”、工程师吴昆鹏的“钢材表面喷码字符识别技术”及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唐恩的“金属制造业低品质余热余能变现技术”等5个项目进行了路演。“抗氢脆紧固件用钢的研发”与科腾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金属制造业低品质余热余能变现技术”与大自然钢业集团有限公司现场签署合作意向。后续,浙工贸团队又走访了和合拉链、联大锻造、奔腾激光等数十家企业,征集企业技术需求。其中,12项需求经探讨判定可研,已协助企业对接相应团队,其中4项反馈至北科大。
近年来,浙工贸通过整合特色资源,成功打造“技转服务+技转配套”支持体系。除北京科技大学外,还与吉林大学等单位共建本地研发与技转中心9个,联合世界500强企业杭钢集团牵头发起全国金属新材料行业共同体等校企联盟5个,集聚院所超50家、企业近300家,储备技术成果771项。其中,激光制造与材料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聚焦激光加工产业链中的设备、工艺、材料、检测、人才等五大核心要素,已经成为浙南地区集激光装备研发、激光材料应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浙工贸还构建起多层次的产教融合平台体系。学校牵头成立的温州湾新区产教联合体是浙江省首家市域产教联合体。该联合体整合了区域内5所中高职院校、17个高能级技术服务平台、5个创新创业基地资源及126家产业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教融合生态链。在杭钢集团牵头下,学校又联合北京科技大学、吉林大学等知名高校,以及青山集团、奔腾激光等龙头企业,共同组建了全国金属新材料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每年定期发布《金属新材料行业发展分析报告》等;与京东方艺云科技有限公司、温州医科大学联合发起成立全国眼健康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推动全国眼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特色专业
构筑“市场导向+优势集成”服务生态
瞄准市场需求,是浙工贸专业设置与建设的核心要求。上月底,浙江省2025年高考普通类第一段平行志愿正式投档,浙工贸13个专业完成录取。智能光电制造技术等优势专业连续多年在一段完成录取。
“这些专业设立之初就是以市场作为导向的,实践也证明按市场设立的专业竞争力更强,能够走得更远。”浙工贸校长余闯介绍说。其中,智能光电制造技术是浙工贸的王牌专业,开设于2012年,面向智能激光装备产业培养激光技术专业人才,助力中国(温州)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中国(温州)新光谷建设。如今,该专业已建设成首批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国家骨干专业、浙江省“十三五”优势专业、浙江省四年制高职本科试点专业。
随着近视儿童增多,去年该校打造了视觉训练与康复专业,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欢迎。该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眼科与眼屈光性知识、视觉训练与康复专业知识及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响应国家战略,学校还成立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它是全国首批获批开设的高职人工智能专业,通过各种实训,整合语音识别、文字识别、人脸识别、开源飞控、高精度开源无人驾驶等应用场景,培养掌握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应用人才,服务区域高新技能产业转型升级。
“多年来,我们集中力量发挥这些特色专业的优势,成功建立起‘市场导向+优势集成’服务生态,与市场紧密联接在一起。”余闯说。近年来,学校围绕“制造强国、数字中国、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精准对接浙江“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及温州市“5+5+N”产业布局,打造“1+2+2+3”四级高水平专业群梯队,形成“链-群-平台”一体化发展格局:以智能光电制造技术专业群为龙头,视觉训练与康复、人工智能技术应用2个专业群为支撑,2个市级优势特色专业群为特色,3个校级特色专业群为创新培育点,覆盖38个高职专业(含3个国家骨干专业、5个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为区域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与技术支撑。
在特色专业的支撑下,浙工贸推动形成了一批国家层面有效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标准等。具体包括:完成新版专业目录《智能光电制造技术》和《光电仪器制造与维修》2个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修(制)订工作,填补该领域国内空白;完成光电专业群教学标准制订工作,规范引领专业教学建设;完成《全国光辐射安全标准》《低电阻楔形线夹》等行企业和浙江制造团体标准7项,服务于航空航天、高铁动车、西电东送等国家重大工程;制定光电专业群《先进激光制造技术》等模块化课程标准16门;立项省部级教育信息化研究项目16项;入选浙江省高校“互联网+教学”优秀案例9项等。

立足特色产业
集聚“百项攻关+亿级产值”效益突破
依据特色专业群,近年来浙工贸还打造了9支科技轻骑队和34位科技副总,服务区域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激光与光电等特色产业发展。近日,2025年浙江省派“科技副总”名单公布,浙工贸教师王坤博士入选。
王坤扎根兴机电器有限公司8年,指导公司战略发展规划、产品质量分析、新产品开发等工作。“原来不叫科技副总,这是去年才有的,我与兴机电器结缘于2017年,当时是一位科技特派员介绍的。”王坤介绍说,兴机电器是一家电力配件专业制造商,他到企业调研后,发现其核心产品存在零部件性能不稳定等关键问题,便建议企业全面梳理产品材料体系,建立完善的零部件检测分析保障条件。这之后,兴机电器便邀请他担任公司技术中心专家,全面指导公司产品材料改进。多年来,王坤聚焦公司创新发展,指导企业首次立项温州市重大科技创新攻关项目,项目通过材料与加工工艺优化,大幅提升关键零部件质量,为企业增加数百万元产值;协助企业进行技术攻关,提升企业产品质量,指导公司自建柔性激光淬火工艺线1条,并全面将高频淬火工艺替换为激光淬火工艺。目前产品已实现自动化激光淬火,绿色环保、热处理质量可控,其不良率降低50%。

从2012年起,浙工贸通过与吉林大学合作,建立龙湾政府-吉林大学-浙工贸共建激光加工技术应用中心、激光制造与材料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还柔性引进吉大陈岐岱教授等3人,共同承担市重大项目5项,助力企业发展。学校先进制造与金属材料研发团队联合永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了超特高压低耗耐候铝合金电力金具相关产品。它们在国家重大战略工程——西电东送项目、国网宁夏电力公司等电网使用,为智能电网在特殊气候条件中的工程应用解决了难题。2022年,相关项目获2021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学校还与温州泰昌铁塔制造有限公司联合攻关《高强耐候特高压输电铁塔构件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该项目解决了现有电力铁塔构件在焊接过程中定位不准而产生焊偏等难题,项目成果产业化后为企业新增利润近7000万元。
近年来,浙工贸累计促成专利交易385起,涉及专利1256件,其中高价值专利超百件,成果交易额3900余万元。近三年,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325项,企业增效近20亿元,为企开展技术培训9万余人次,初步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
未来,浙工贸将发挥“立地、桥接、转化”的关键作用,树立高职院校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打造高职院校服务民营企业技术改造升级的“工贸样板”和“温州经验”,为温州续写创新史,以及温州省部共建职业教育改革和职业教育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提供先行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