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上海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0%,保持在“扩招”前的水平。同时,还吸纳了26000名市外生源高校毕业生来沪就业。
2003年,上海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0%,其中研究生就业率98%、本科生就业率93%、专科生就业率83%,均保持在“扩招”前的水平。同时,上海还吸纳了2.6万名市外生源高校毕业生来沪就业。有专家预测,今年上海将继续保持高就业率,并初步呈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良性循环态势。上海何以能实现高校毕业生高就业率?
就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上海市副市长严隽琪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总结了两点原因:一是上海切实贯彻“科教兴市”战略,创新就业工作机制,将其纳入上海人才高地建设的“大盘”之中;二是逐步树立以就业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观念,立足长远,使之进入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以市场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同时完善政府调控职能
上海清醒地意识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仅是解决工作岗位问题,更是平衡人才的供需关系,根据城市产业发展调整人才的布局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的大问题。
强调市场导向的同时要强调完善政府的调控职能,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上海在1993年就成立了由市教委、市计委、市人事局联合组成的市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委员会和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办公室。同年,又成立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由市教委、市计委和市人事局领导参与,形成了二委一局相互协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例会制度。
为解决应届毕业生由于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暂时不能满足企业实际需要的矛盾,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促进充分就业,上海市还创新性地推出了“青年职业见习计划”。通过政府出资向企业购买实习岗位的方式,向未就业的毕业生提供职业见习岗位,实习期为3至6个月,切实提高毕业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去年,已在580多家企业建立了青年职业见习基地,累计提供见习岗位1.5万个,并已为8000多名大专以上学历层次的毕业生提供了见习岗位。
上海市教委还建立了“待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制度”,对于离校时没有落实工作单位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只要本人有就业意愿,可以到高校或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填写“待就业应届毕业生信息登记表”,由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和高校为他们免费提供就业辅导、职业见习等服务。通过就业登记制度,使得政府真正了解了大学毕业生想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实际人数。
与此同时,上海为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提供完善服务。为响应团中央号召,上海组织大学生踊跃参加支援西部计划。在很短时间内,35所高校的539名学生报名参加,其中60%是上海生源。
跨省合作,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无障碍流动
随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人才开发一体化越来越成为经济一体化的内在要求。为此,上海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积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得到浙江、江苏教育部门和政府的积极响应与支持。
去年9月,江浙沪教育部门共同成立了“长三角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合作组织”。“合作组织”的常设机构分别设在3省市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合作内容包括:逐步做到3地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协调一致,促进两省一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无障碍柔性流动,一方毕业生到其他两省(市)就业可保留原户籍,享受就业所在地户籍毕业生的有关待遇;建立统一、规范的毕业生就业信息,标准化体系,共享信息;构建统一、规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标准化体系,实现就业市场联动;联合培训院校的就业指导专业人员。“合作组织”立足于优势互补的原则,依托长三角地区,辐射长三角地区,加强三省市服务工作的协调,统筹就业信息化建设,建立一体化的服务平台,逐步形成长三角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性市场和服务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把毕业生就业状况与学校教育教学评估相结合
另外,上海还做到了毕业生就业状况与学校教育教学评估相结合。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流向、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满意度、薪资水平等指标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现在上海很多高校十分重视就业市场的信息反馈,适时进行专业调整和发展新专业。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高校每年都开展就业工作调查,并形成学校的就业状况白皮书。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每年出版的《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白皮书,在两年前已开始尝试公布各学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以推动高校的专业设置与专业结构调整,同时将信息提供给每年高校招生时填报志愿的考生。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王奇告诉记者,2004年上海高校毕业生总量仍有较大增长,将达到10万人左右,就业压力依然较大,但是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城市社会与经济的发展、2010年世博会的申办成功,都创造了众多的就业岗位。上海也将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推动上海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稳步发展。